|
秋燥常见口干咽燥,怎么预防和治疗?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5-09-22 15:04 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(白露)有关情况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杨涛介绍,白露的时候北方空气湿度下降,昼夜温差增大,这时候人体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,也就是中医说的“燥邪”侵袭,容易出现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的症状,这与“秋燥”有关且关系密切。 ![]()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。此时北方地区湿度明显下降,昼夜温差增大,有时可达10℃以上。这种气候特点使得人体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,中医称之为“燥邪”侵袭。 “秋燥”是中医特有的病因概念,指秋季燥邪侵袭人体所表现的证候。燥邪易伤津液,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“干燥”症状。 “秋燥”常见症状,受到“秋燥”影响的人群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: 口干咽燥:喉咙干痒,喝水也不解渴 皮肤干燥:皮肤紧绷、起屑甚至瘙痒 鼻腔不适:鼻子干燥、易出血 便秘:肠道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结 干咳少痰: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 中医防“燥”指南: 饮食调养。多吃润燥生津的食物:梨、蜂蜜、百合、银耳、芝麻、核桃等适量;增加酸味食物:山楂、葡萄、柚子等,中医认为“酸甘化阴”;少食辛辣烧烤:避免辣椒、生姜、大蒜等辛散之品,防止加重燥邪。 起居调节。保证充足睡眠,早睡早起,顺应自然规律;适当增加室内湿度,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;洗澡时间不宜过长,水温不宜过高,避免皮肤油脂过度流失;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,洗后及时涂抹保湿霜。 保持良好心态。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悲秋情绪; 多与亲友交流,参加愉悦身心的活动;可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。 白露后天气转凉,应及时添加衣物,注意保暖,尤其要保护肚脐、后背和脚部,因为这些部位易受寒邪侵袭,俗话说“白露勿露身,早晚要叮咛”。 |